9 浏览当立秋的微凉悄然浸润大地,自然万物逐渐褪去盛夏的繁盛,转向含蓄与内敛。人体也应顺此时令变化,调整身心状态,与天地同频共振。在传统中医理论中,秋气与肺相通,正是调养肺脏、增强呼吸系统功能的宝贵时节。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如何在秋季科学护肺,为迎接寒冬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。
秋日的气候特点与肺的养护关联
《黄帝内经》提到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”入秋之后,风高物燥,空气中湿度下降,这种“燥”气特别容易影响人体,尤其对喜润恶燥的肺造成干扰。肺被称为“娇脏”,外邪易侵,因此秋季养肺尤为关键。
根据气候特点,秋季的肺系问题主要可分为两类:
· 温燥:常见于初秋,夏热未完全消退,症状多为干咳、痰少而黏、咽喉不适等。
· 凉燥:多发于深秋,寒气渐起,表现如干咳、口鼻干燥,或伴有轻微畏寒、发热等表证。
秋季护肺的关键方向

中医提倡“治未病”,秋季护肺重在“润燥”和“防燥”。具体可以从饮食、起居、穴位及药物辅助等方面入手:
饮食调养:滋润为主,多食柔润之品
中医认为“白色入肺”,建议多摄取柔软、富含水分的白色食物,例如:
· 水果:梨(生食清火,熟食润燥)、甘蔗、荸荠
· 蔬菜:银耳、百合、山药
· 谷物与坚果:糯米、蜂蜜、杏仁
· 肉类:鸭肉、猪肺(需清洗彻底)
推荐食疗方

冰糖炖雪梨:雪梨去心加冰糖蒸制,润肺化痰,适合温燥引起的干咳。
百合银耳羹:百合、银耳与冰糖共煮,有助滋阴润肺、和胃生津。
山药粥:山药与大米同熬成粥,能健脾益气、补肺益肾。

作息: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,以顺应秋日“收敛”之气。
运动:宜选和缓项目,如散步、太极,不宜大汗伤津。
情绪:保持安宁,避免悲伤情绪,因中医认为“悲忧伤肺”。
环境:室内注意加湿,经常通风,维持空气清新湿润。
迎香穴:位于鼻翼两侧,经常揉按可通鼻窍,预防感冒。
肺俞穴: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,轻叩或按摩有助宣通肺气、驱除外邪。
常用方药与中成药参考
· 温燥常用方:如桑杏汤,能清宣温燥,适用于干咳、少痰等症状。
· 凉燥常用方:如杏苏散,可宣散凉燥、化痰止咳,用于微恶风寒、咳嗽无痰等。
· 通用润燥方:如百合固金汤,适用于肺肾阴虚、虚火咳嗽等证。
常用中成药包括川贝枇杷露、养阴清肺丸、秋梨润肺膏等,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。
温馨提示
上述方药与食疗建议均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请勿自行配药。如出现高热、剧烈咳嗽、胸痛或咯血等严重症状,应及时就医,明确病因。
秋天是调养肺部的关键时期。通过合理饮食、规律作息、穴位按摩及必要的中医药辅助,我们能更好地适应季节更迭,有效预防呼吸系统问题。让我们顺应自然,用心护肺,拥抱一个健康安宁的金秋时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