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
郑州西区中医院开诊六周年庆典
医院概况
新闻中心
科室导航
中医特色
教学科研
党建专栏
专家坐诊表

娃发烧,咳嗽,拉肚子?别慌!家长必看的就医指南。

2025-09-28 14:42 25 浏览
家里娃一不舒服,家长就容易慌:“发烧38℃要不要吃退烧药?”“咳嗽了会不会是肺炎?”“半夜拉肚子,去急诊还是等天亮?”其实儿科问题大多有规律,不是所有情况都要往医院跑,也不是所有症状都能“在家扛”。今天就用家长能看懂的话,讲清儿科最常见的3类问题、就医时机,以及最容易踩的坑。
一、娃最常闹的3种情况:哪些能在家护理,哪些必须去医院?


儿科门诊里,80%的孩子都是因为发烧、咳嗽、拉肚子来的,先搞懂这3种情况的“应对边界”:
 
1. 发烧:别盯着“38.5℃”,看孩子状态更重要
 
很多家长把“38.5℃”当“吃药线”,但其实更该关注娃的精神:
 
- 能在家护理的情况:发烧没超过39℃,娃能玩、能吃、能笑(比如烧到38.8℃,还愿意搭积木、喝牛奶),没有抽搐、呕吐——可以先物理降温(用温水擦额头、脖子、腋下,别用酒精),超过38.5℃再按剂量吃儿童专用退烧药(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,别混着吃),每4-6小时吃一次,记好吃药时间。

- 必须马上去医院的情况:发烧超过3天没退(比如从周一烧到周四,体温忽高忽低);发烧时抽搐、眼神发直;6个月以下婴儿发烧(尤其是3个月内,哪怕只烧37.8℃,也可能是严重感染信号);烧退了但精神差,总嗜睡、不吃饭——这些情况可能是流感、尿路感染、幼儿急疹(烧退才出疹)等,需要医生查血常规、尿常规找原因。
2. 咳嗽:别怕“咳成肺炎”,听声音、看呼吸更关键
 
孩子咳嗽,家长最担心“咳成肺炎”,其实咳嗽是身体在“排痰”,先看这2点:
 
- 能在家护理的情况:白天偶尔轻咳,没有痰(或痰是清的),不影响吃饭睡觉;早上起来咳几声(多是夜间积的痰刺激喉咙)——可以多给娃喝温凉的水(1岁以上加少量蜂蜜,别用开水冲),室内开加湿器(湿度保持50%-60%),避免让娃闻油烟、香水等刺激味。

- 必须马上去医院的情况:咳嗽越来越重,变成“空空空”的犬吠样咳(像小狗叫,可能是喉炎,夜间会加重,容易堵气道);咳嗽时呼吸变快(1-3岁娃每分钟呼吸超过40次,鼻翼扇动、肋骨间凹陷);咳出来的痰是黄色、绿色,还伴着发烧、精神差——这些可能是支气管炎、肺炎,需要医生听肺部、拍胸片。
 
3. 拉肚子:别只补“水”,看“有没有脱水”是重点
 
娃拉肚子,最怕脱水(比拉肚子本身更危险),先观察“脱水信号”:
 
- 能在家护理的情况:一天拉3-4次,大便稀但不是“水样”,娃不吐、不发烧,尿量正常(比如1-2小时换一次尿不湿,尿不湿是湿的)——可以停辅食里的肉、蛋、水果(别停奶!尤其是母乳/配方奶,是主要营养),给娃喝儿童专用补液盐(按说明书冲,别自己加水稀释),每次拉完喂50-100ml,预防脱水。

- 必须马上去医院的情况:一天拉超过6次,全是水样便,或大便带血、带粘液;娃哭的时候没眼泪、嘴唇干、6小时没尿(尿不湿干硬)——这是脱水信号,得赶紧去医院补液体;另外,拉肚子伴高烧、呕吐不止,可能是轮状病毒、细菌感染,需要查大便常规。

养娃路上,谁都怕娃生病,但不用慌——大部分儿科问题都是“小毛病”,先看状态、辨情况,该在家护理就护理,该去医院就及时去,避开误区,娃就能少遭罪~
相关内容
首页 电话 留言 联系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