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7
浏览提到疼痛科,多数人第一反应是 “治痛的”。但在临床中,不少被过敏性鼻炎、失眠、手汗症等问题困扰的患者,辗转多个科室效果不佳,最终却在疼痛科找到了突破口。其实,疼痛科的诊疗范围早已超越 “疼痛” 二字的字面意义,那些让你束手无策的非疼痛类不适,或许在这里能迎来转机。
被失眠折磨的人,试过中药、安眠药、心理疏导,却依旧夜夜数羊?不妨看看疼痛科的解决方案。
2019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(试行)》中明确指出,顽固性失眠属于麻醉治疗范围,可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、心理干预、药物调控等综合手段改善。其中,“睡眠疗法” 更是被列入麻醉与疼痛治疗核心技术(编号 126)。
这意味着,疼痛医生在失眠治疗上具备专业资质,他们并非简单用药物 “强制入眠”,而是通过神经调节等方式,帮你找回自然的睡眠节律。对于长期受失眠困扰的人来说,这无疑是多了一条科学的治疗路径。
过敏性鼻炎发作时,鼻塞、打喷嚏、流鼻涕让人坐立难安,多数人第一时间会冲向耳鼻喉科。但疼痛科的治疗思路,可能会让你眼前一亮 ——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神经调控,从神经层面调节过敏反应。
很多人听到 “注射治疗” 就联想到 “封闭针”,其实二者有着本质区别。过去的 “封闭” 是盲目给药,而现在疼痛科的神经阻滞,依托超声等精准影像技术,能毫米级定位靶点,避开血管和神经,只针对紊乱的神经功能进行调节。这种微创介入治疗,早已取代了传统 “广撒网” 式的封闭疗法,为鼻炎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选择。
手汗多到握不住笔、手心常年潮湿发凉,甚至影响社交和工作 —— 这类多汗问题,根源往往与交感神经亢奋有关。
疼痛医生对付这类疾病颇有心得:在超声、CT 等影像引导下,用微型穿刺针精准注射药物,或通过射频针调节温度、电压,改善交感神经紊乱状态。整个过程创伤极小,却能从根源降低神经兴奋性,不少患者经过治疗后,多年的 “手汗尴尬” 得到显著缓解,甚至彻底治愈。
疼痛科的 “疗伤”,远不止 “止痛”
疼痛医生的 “疗愈”,早已超越了 “缓解疼痛” 的范畴:
他们调节神经,改善焦虑失眠,是疗愈 “心境之伤”;
他们精准穿刺,消除神经压迫与炎症,是从根源解决问题的 “长效治疗”;
他们依托影像技术,实现毫米级、毫伏级的精准调控,让治疗告别 “盲目试探”。
当 “疼痛科” 的内涵不再被 “疼痛” 二字局限,它便成了一个藏着更多可能性的诊疗领域。或许下次遇到久治不愈的健康困扰,你可以试着推开疼痛科的门 —— 那里可能就有你一直在找的答案。